曾仕强点评三国之道(21-40集)

二十一、最怕用错人

1、很多才艺、知识很丰富的人自我意识太高,不顾虑别人。(田丰、沮授献策反被表绍关押)
2、一件事情从不同角度去分析,都会有各自不同的道理。(袁绍与曹操就谋逆和讨贼各执一词)
3、一个人讲话,要让对方听得进去才算有效。(刘晔向曹操献霹雳车之计,以不劝为劝)
4、情绪管理是最要紧的,一个人情绪不稳定,受害的就是自己。(沮授囚中进谏,袁绍依然不听,反而大怒)
5、变和常两方面要兼顾,该变的时候变,该守常的时候一定要守常。(许攸叫孟德,见曹操后继续嬉皮笑脸)

二十二、少数胜大军

1、一味地相信和怀疑都不是好事情,关键要训练自己该怀疑怀疑、该相信就要相信的能力。(曹操和袁绍对待许攸之计的区别)
2、身为领导,要不断帮助部署提升见识,获得进步,这样才能得到部署更好的协助。(曹操当着众将问淳于琼酒醒否)
3、一个人最可怕的,就是周围的人都开始众判亲离。(袁绍兵败如山倒)
4、与人沟通,不能只顾自己,不顾别人。(田丰了解袁绍,却把自己逼上绝路)

二十三、英才何早逝

1、一个人,立场最重要,站在什么样的立场,就只能讲什么样的话。(辛毗作为袁谭使臣却劝曹操早日平定河北)
2、成全,是中国人了不起的美德。(曹操答应审配葬于城北,追随袁绍)
3、一个领导,要时时刻刻借由各种不同的方式去了解干部的内心,这样才能知道将来应该怎样应对。(曹操祭奠袁绍再让陈琳念檄文)
4、一个人的作为,不单纯是个人的事情,会影响到同一代、同类型很多人选择。(郭嘉在前,影响诸葛亮等人不投曹操)
5、不要把老板的心思猜得太透。(曹操部将只劝曹操休息先不想战事,而不提战略目的——二袁自会被杀)

二十四、跃马过檀溪

1、随便插手别人的家务事可能会带来不必要的祸患。(刘备建议刘表不要废长立幼,被蔡夫人听到,引来杀身之祸)

二十五、良才慎择主

1、中国人在没有搞清楚对方的情况之前,讲话通常会有所保留。(刘备初遇水镜先生隐瞒自己当下的状况)
2、想要了解一个人,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实际地试探一下。(徐庶初见刘备借的卢试探刘备之仁德)
3、一个人不见得什么事都要自己做,有时候替别人搭搭桥、做做媒,使善缘得以连接,也是不错的选择。(司马徽为单福牵线)
4、一个集团内部成员之间相互配合所产生的团队力量,也是制胜的根本。(单福不揽独功,再三谦让)
5、西方人会在别人面前称赞自己的孩子,但这对中国人来说却是个大忌讳。(关羽拿下樊城,刘备却拜谢单福)
6、中国人讲话,该讲不该讲,讲又该到什么程度,需要随时随地好好拿捏,错一点都不行。(曹操问程昱徐度之才,程昱答胜已十倍)
7、领导人做事的方式,往往会影响到集团内部所有的人。(曹操的做事风格与谋士互相影响,采用了程昱以徐母要挟徐庶前来的计策)
8、分析一件事情,既要把里面的人物合在一起看,还要分开来讨论这样才能完全搞清楚。(如何看待孙乾建议刘备强留徐庶使曹操杀其母)

二十六、走马荐诸葛

1、友谊要纯真,不能掺杂过多的利害关系。(刘备与徐庶)
2、有时候我们不做要求,对方反而会全力配合,而要求得越多只会得到的越少。(刘备让徐庶善事新主)
3、该是你的,你就去拿,给了别人的,就应该大方地让出去。(徐母死后,徐庶未再回刘备身边,而是让给孔明去发挥)
4、各取所需,各安其位,每个人按照自己的意愿过不同的生活,这才是一个很自然的社会。(崔州平、石广元虽也有才华,却无意仕途心在山野)

二十七、无三不成礼

1、要了解一个人,最要紧的是看他看些什么书,交什么朋友,说些什么。(刘备第二次拜访诸葛亮查看孔明平日所读之书)
2、人往往都很自大,一不小心就容易自傲,因此谦虚是很难得的修养。(孔明说自己不如水镜和元直)
3。做人只能看开不能看破。(孔明知道匡扶汉室高难度,但还要尽人事)
4、抓住机会把同事夸赞一番是很有必要的,要打好宣传战。(徐庶大赞孔明之才能)

二十八,初次显身手

1、一个团体里面,总需要有一两个可以直接反映情况的人。(张飞让刘备派他的“水”去迎战夏侯惇)
2、很多事情,当你知道的时候就已经来不及了,需要提前去预测才能躲得掉。(兵至博望坡,李典提醒夏侯惇小心火攻,为时已晚)
3、一个人一定要用实力来获得别人的信服,而不能用威势来勉强大家服气。(博望坡一战,关张对孔明态度大变)
4、越是条件给的宽松的,赖帐的可能性就越大。(曹操与人合作的例子,收荆州答应刘琮继续当荆州之主)
5、如果已经合理地坚持了,老板还不同意的话,干部就应该接受老板的意思。(孔明刘备关于拿荆州之争)

二十九、携民共渡江

1、人人都应该重视仁义,但是绝对不能因为标傍仁义而使人对仁义丧失信心。(刘备携民过江反而使很多民众死于奔波)
2、不管是正取还是逆取,只要顺守,都可以接受。(蔡瑁已投曹操情况下,刘备仍不听魏延建议进驻襄阳)
3、中国人讲究慎始,就是一开始便要做对。如果一开始就做错了,等造成严重后果才来解决,那是很困难的。(刘备携民弃襄阳转至江陵)
4、有时候眼见未必为实。(靡芳看赵云向反方向走就报告赵云投曹营了)

三十、读死书无用

1、功劳的大小,随时会变。(赵云救回阿斗,未邀功反说罪该万死未救回靡夫人)
2、人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。(夏侯恩因多方面因素被张飞吓死)
3、我们平常一定要谦虚客气,但在特殊情况下,就得当仁不让。(孔明面对东吴众谋士不谦虚反而更高调)
4、内面一虚,外面就不同;里面一实,外面就起变化。(孔明说自己不置经典)

三十一、善用激将法

1、一个人只要是真龙,他就可以随时随地地转身,且没有人能够掌控得佳。(孙权做事情自留余地,又去见孔明)
2、一个人要不断调整自己的态度,才能更好地与别人合作。(张昭仗着资历老多次给孙权难堪引孙权不悦,周瑜则做得很好)
3、一个会处理事情的人,不要增加自己的困难,要减少自己的困扰,才是明智之举。(周瑜对主战和主降派都附和)
4、在什么位置有什么表现,把自己的角色扮演好,才称得上称职。(鲁肃看似老矣,但只是当下权宜,当都督之后同样很有魄力)
5、要培养多种兴趣和专长,才能有好人缘。(周瑜与孔明琴声知音)
6、对小人讲信用的人,本身就是小人。(孔明巧用曹植《铜雀台赋》中的二乔激怒周瑜,这里的小人不单指坏人,还指要激发的对象)
7、不要骗自己,但为了完成大事虚虚实实是可以的。(孔子思想的真正理解,孔明虚虚实实为了两国合作大计)

三十二、容不得奇才

1、两边讨好和两边兼顾是两码事。(鲁肃在诸葛与周瑜之间)

三十三、死也不认错

1、事情的发展与时间和空间有密切关系。(曹操在不信任蔡瑁、张允二人时,才允许蒋干去劝降周瑜)
2、行动之前一定要多花时间揣摩一下可能发生的变化,否则只会使自己陷于被动。(蒋干被周瑜所迫不能提军事又不可离开)
3、职位越高的人,越难轻易承认错误。(曹操错杀蔡张,未承认自己的错误,其实已经是承认了)

三十四、借比做还快

1、彼此之间只有真心合作,才能产生最大的凝聚力。(周瑜算计孔明,很容易破坏两国联盟)
2、人不可能不冒险,但是要冒有把握的风险。(孔明借天势借箭,冒天有不测风云的风险)

三十五、两下都情愿

1、在任何场合,时刻清楚自己的立场和做法,这才叫做安身立命。(诸葛亮在周瑜打黄盖时未出言劝告)
2、临场的智慧是要靠平常充分的积累才能达到的。(阚泽面对曹操指出的破绽从容应对)
3、一件事情的结束就意味着下一件事情的开始。(阚泽回报黄盖后再利用二蔡传递假情报)

三十六、高人来献计

1、只有顺理,然后才能成章。(周瑜再见蒋干很不客气,顺势蒋干要走的时候软禁他在西山庵)
2、讲话不能一吐为快,而要看准时机,对象与当时的情况。(庞统看曹操阅兵时没有选择马上献连环计)
3、越是悦耳的话,越要加倍小心。(庞统席上历数孔明周瑜之短)
4、一个人绝不能轻易地把自己很快推到人生的至高点。(曹操战争未结束便大肆准备宴乐)

三十七、当面勿顶撞

1、太过自信,必然自挡言路,最后的恶果也要自己承担。(曹操兴致正浓,听不进任何劝谏言论)
2、行百里者半九十,因为后面的十里问题多多。(周瑜大计将成,因风向毁于一旦)

三十八、巧计借东风

1、隔墙有耳要小心。(诸葛亮将“万事俱备,只欠东风”写在纸上)
2、矛盾才能让我们左右兼顾地思考。(周瑜对诸葛亮借风内心矛盾)
3、只有表面上的不公平才是真正的公平。(周瑜格外优待黄盖,易经里讲“无平不陂bei”,陂是不平的意思,“水平”是不存在的)
4、从事参谋的人,哪怕是摔跤,也要抓一把泥土起来。(孔明放曹操,利用机会让关羽把所有恩情还清)

三十九、骄亢者必败

1、一个人要对老天有信心,而不是对自己有信心。(曹操自信心满满遭遇大败)
2、当一个人极力想要表现自己的时候,就是他内心很空虚的时候。(曹操狼狈中依然大笑讽刺周瑜、孔明)
3、一个人的习惯可以改变,但性格却很难改变。(曹操几次大笑几次吃亏,仍然开玩关)

四十、趁机占地盘

1、无论事情大小,都要从头到尾做得很好。(孔明从抗曹到让关羽还人情,事情办得完美)
2、一个经常生气的人很容易把自身的弱点暴露出来让别人充分利用。(刘备诸葛亮用计激周瑜去攻南郡)
3、一个人光有认真负责的态度是不够的,还要把自己磨炼得很有弹性。(鲁肃作为参军能很好地配合周瑜,代理都督又很有魄力)
4、要充分利用每一个机会来增加自己制胜的把握,不能让机会随意溜走。(周瑜假死引曹仁袭营,孔明收集全部情报)

无标签